9月29日,上海交大醫學院宣布,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醫學院兒科系今天正式升格為兒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院,該兒科學院將以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及上海市兒童醫院為主體,并聯合交大醫學院其他附屬醫院兒科,包括瑞金醫院兒科、仁濟醫院兒科、市六醫院兒科等,這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兒科學院。
據上海交大醫學院方面介紹,新成立的兒科學院將開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養卓越的兒科醫學人才,并開展醫學教育、醫學研究、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整合式教學模式,進行系統整合式教學,即將內科學和兒內科學整合、外科學和兒外科學整合、神經病學與小兒神經病學整合、傳染病學與小兒傳染病學整合以及將精神醫學與兒童發育行為醫學整合,同時,以醫學院附屬醫院優勢學科為依托,形成“大教育”的兒科教學特色和品牌,做到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建設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綜合素養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探索實踐“一體化”、“一站式”的教學管理服務模式。
交大醫學院兒科學院首任院長、新華醫院院長孫錕也表示:兒科學院將于2018年9月新學年前完成學院師資隊伍的整合和重新配置,在2-3年內初步形成具有兒科專業特色的新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
同時,上海交大兒科學院還宣布將重編《基礎兒科學》教材,該教材初次編寫于上個世紀60年代,由中國兒童保健學奠基人、上海交大醫學院郭迪教授任主編之一。這是一本以臨床癥狀學為導向的教材,更適合于醫師的培養。此次重編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強調兒科基礎,以癥狀為導向,按器官-系統整合,填補中國兒科全科醫生醫師培養的空白。與之配套,兒科學院還將于近期新編兒科學“口袋書”,目標閱讀群體就是基層兒科醫生,讓他們掌握兒科疾病的基本鑒別診斷與診療知識。
近年來,兒科醫生奇缺、人才不斷流失、綜合性醫院兒科門急診萎縮甚至關閉等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新成立的交大醫學院兒科學院想要解決的問題。
此前,由交大醫學院兒科系牽頭完成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全國兒科醫生的總量為13.5萬多名。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委共同印發《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0.69名。隨著“二孩”政策放開后,預測到2020年我國兒童人口將達2.92億。按照“0.69名兒科醫生/千名兒童”的目標,那時中國兒科醫生的缺口約為8萬名。
而根據交大醫學院兒科學院對外首次公布的上海兒科醫師的基本情況數據顯示,上海市共擁有狹義的兒科醫生共2311名,廣義的兒科醫生2812名(狹義兒科醫師指兒內科醫生、兒保醫生。廣義兒科醫師將兒內科、兒保、兒外科、兒眼科、兒耳鼻喉-頭頸科、兒皮膚科、兒口腔科、兒放射、兒超聲、兒麻醉醫生等都算入在內)。2014年,中國14歲以下兒童數為2.255億,上海市14歲以下兒童數為246萬,每千名兒科醫生數(狹義兒科醫生)為0.94。
本次調查根據2014年的整年數據,調查了上海市176家醫院,包括所有設置兒科的綜合性醫院(99家)、婦幼保健院(14家)、婦幼保健所(12家)、兒童專科醫院(4家),以及基層醫療機構共47家。
調查還顯示,上海市共有含兒科的三級醫院42家、二級醫院78家、一級醫院306家、民營醫院8家。上海市每年兒科門診量為1277萬人次,急診量為311萬人次。這其中,上海市綜合性醫院門診量占42.1%,急診量占74.9%,在各類醫療機構占比最大,其次是兒童?漆t院,其中門診量為40.4%、急診量為25.1%。
而龐大的門診量背后卻是兒科醫生的高流失率,2011年—2014年的三年期間,上海市共流失269名兒科醫生,流失率為11.6%。城市流失占比最高的是綜合性醫院,其次是基層醫療機構。在這269人里,35歲以下醫師流失率為15.0%,占所有年齡段醫師流失的41.2%。35-45歲醫師流失率為11.9%,45-60歲醫師流失率為7.3%。在各職稱醫生中,流失占比最大的是中級職稱,其次是初級職稱,高級職稱最為穩定。
面對兒科醫生的缺口問題,在國家政策引導下,一些醫學院開始逐漸恢復兒科學本科,上海市政府曾明確要求醫院不能自行關閉兒科,同時要求一些大學的醫學院恢復兒科醫生的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