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分開”新政實施近3個月,日前,北京市衛計委通報了改革實施具體情況。監測發現,4月以來,北京醫療機構總費用上漲僅0.8%。而門急診次均藥費和出院患者例均藥費均現同比下降,如三級醫院門急診次均藥費下降了7.09%。同時,二三級醫院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1.9%下降到34.6%。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日前患者表示在大醫院要求跨科開藥被拒的問題,北京市衛計委主任雷海潮透露,北京將出臺適當放開跨科開藥的相關規定,以保障用藥安全為首要考慮,在此基礎上尋找與為患者合理服務方面的平衡點。
業內表示,逐步放開跨科開藥不僅將便于患者就醫,也將進一步加速分級診療格局成形,尤其是開藥只能更多地下沉到基層醫院、社保藥店等。
政策松動
“本次,市衛計委明確表示將出臺適當放開跨科開藥的相關規定,就是向社會釋放了以往控制過嚴的跨科開藥有望進一步‘松綁’的信號,也表明了要對現行制度進行充分改革的決心!睒I內專家表示。
實際上,“醫藥分開”新政實施兩個月時,就有部分患者反映他們在大醫院要求跨科開藥被拒。比如原來一個患者開高血壓、糖尿病兩種藥,在一個醫生那里就可以開出來,改革后必須要跑心內科和內分泌科兩個科室才行。對此,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劉穎給出明確解釋稱,按照本市相關規定,醫生不可以跨大科開藥,只允許跨小科開藥,“醫生都有執業范圍,臨床、口腔、公衛和中醫這四大領域,不能互相跨科。臨床下面有內、外、婦、兒、眼、耳鼻喉等18個大科室,也不能跨科。但比如糖尿病患者想開點高血壓的藥,從原則上來說是不破壞規矩的”。劉穎介紹,為此,北京出臺了一個關于跨科開藥的補充規定,跨科開藥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其中首先是先把自己科的病人看好;其次是醫院系統里要能夠查到其他?漆t生的開藥記錄,以證明這些藥品確實是?漆t生確定好且沒有問題的;最后醫生要能夠判斷患者病情平穩。如果滿足這三個前提條件,醫生是可以按照專科醫生開藥劑量、劑型給患者開一模一樣的藥。
記者查找發現,今年4月下旬,市衛計委曾出臺《關于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工作的補充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規定,?漆t師開具非本專業疾病診療處方時應具備以下條件:醫師診療活動應以本專業疾病為主,根據病情需要代開其他?扑幬餅檩o,并做好病歷記錄;代開其他?频奶幏綉獙儆谀壳霸摷膊≈委熯^程的一部分,即為連續治療,病情無進展,不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等。
風險難避
“跨科室開藥確實存在一定的用藥風險!北本┦行l計委相關負責人直言。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跨科開藥放開過程中可能牽扯各方責任問題外,醫療機構科室分布越來越精細等“好心之舉”,可能也為跨科開藥“松綁”形成了一定的障礙。
有專家直言,放開跨科開藥對于各地來說都是一項十分“微妙”的改革,因為這項工作涉及多個主管部門,監管起來容易出現扯皮、留白的問題,而且出了問題,醫療機構、主管部門都很難劃定責任,所以推行進程一直相對緩慢。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何把握“跨科”的這個跨度,是長期令主管部門頗為頭疼的問題,所以部分地方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寧愿謹慎一些,最終導致患者開一次藥甚至是相關聯、常用藥都要跑多個科室才行。該業內人士表示,以醫院的耳鼻喉中心舉例來說,部分大醫院還會細化到耳朵、鼻子、喉部、頭顱、頸部等,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啤。專家表示,之所以“?啤痹椒衷郊,是為了實現更專業、更精細、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是對患者的負責。但也正因如此,患者到醫院看病的時候需要跑多個科室,甚至有人在取藥的時候,需要讓好多“?漆t生”分別開具處方。尤其是對于一些慢性病、常年病患者來說,由于需要購買的藥品屬于處方藥,就必須找醫生開具才能購買,反復掛號所承擔的費用會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而且,還有專家擔心,“隔行如隔山”問題會在跨科開藥進一步放開后凸顯出來。對于不同疾病的診治、判斷,各專業都“隔著一道山”,讓?漆t生跨科室開藥就存在一定風險,可能會因為對另一種疾病不太了解,而開具的藥品不是最適合的藥品,不是最對癥的藥品。因為,即使是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藥品,也是需要精細化選擇的。
“更方便患者開藥,還是更注重醫生的專業性以及用藥安全?我們此前也進行過反復論證。”市醫管局總藥師劉麗宏舉例表示,“有的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某種降壓藥來控制血壓,那么他在看糖尿病時,醫生是可以考慮同時給他開一些降壓藥的,但是必須看到相關的病歷記錄,不能簡單通過患者的口述來開藥,因為患者對治療或者藥物并不是很了解,有些藥差一個字都會差出十萬八千里!
職能下沉
在醫藥專家看來,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逐步放開跨科開藥是合理的,但一定要符合臨床路徑,比如患者去醫院看感冒,醫生給開具治咽喉、祛痰藥是合理的,為了進一步緩解感冒引發的腸胃不適開一些腸胃藥也可以,但是如果所開藥品太“跨界”就有問題了。
“歸根結底,放開跨科開藥甚至‘跨院’開藥都是為了進一步加速分級診療改革推進,讓三甲醫院、大型醫療機構更充分地承擔相應職能!壁w衡表示。
今年初,北京市醫管局披露消息稱,盡管去年到22家北京市屬醫院就診的疑難雜癥患者有所增加,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有所減少,但到這些大醫院單純開藥患者的比例仍然高達35%左右,導致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浪費,加劇了大醫“掛號難”問題。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梅群也直言,目前在北京,公眾患慢性病、常見病取藥的主要途徑仍為大型醫療機構,致使醫療機構除了提供針對治療服務外,還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常用藥品調配和發放的職能。
專家表示,患者尤其是開藥需求集中的慢性病患者如果能夠減少單純為開藥掛號、跑科室的頻率及次數,甚至能更充分地發揮社區醫療機構的拿藥職能,三甲醫院優勢和資源就能被更充分地使用,看病難的問題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